转载自:上海二中法院
本期主笔:王江峰
少年家事庭入额法官
四级高级法官
陕西宝鸡一父亲酒后举起两岁大的幼童往沙发上摔,最后导致孩子抢救无效身亡,而曝光的视频却是孩子母亲拍下的……这起悲剧的导火线竟只是双方对分手后孩子抚养问题发生争执。成人的矛盾中,本应被温柔以待的孩子却变成了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方。
在父母分手或离异后,如何对待未成年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孩子是血脉的传承,是生命的延续”。到了合适的年纪,大多数人会选择婚姻,让生活稳固前行,让生命绵延不断。然而,婚姻却始终绕不过柴米油盐,当浪漫在琐碎中归于平淡后,有些人相濡以沫,有些人却在争吵和眼泪中成为“仇人”。在婚姻聚散中,父母对离婚的不同认知,会孕育着孩子未来人生截然不同的命运……
1、无处安放的童年,错过的不仅是亲情
见到小婉的时候,她才九岁。她再婚的爸爸妈妈因为离婚已经争吵了三年,而她,在两年前被妈妈偷偷带离上海,送回老家一个寄宿学校。在那里,她唯一的亲人是妈妈的继母,一个残疾的老太太。
一审时法官考虑到小婉妈妈擅自将孩子带至外地的行为欠妥,同时考虑妈妈在上一段婚姻中还有一位十几岁的孩子随她共同生活,是爸爸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大了小婉,就把抚养权判给了爸爸。
妈妈上诉坚决要求变更抚养权,在法庭上妈妈哭着指责爸爸会殴打孩子,并提供了视频证据,视频中小婉爸爸用书本劈头盖脸打小婉的头部,甚至情急之下双手掐脖子……
我们让妈妈把小婉带回了上海来到了法院。孩子很漂亮,笑容很纯真,但是父母的爱恨情仇和对她的争夺,让她异常地早熟。在和我单独的聊天中,小婉很淡定地说——其他人的童年都是糖果和礼物,而她的只有痛苦和忧伤。
在抚养权的争夺中尽管父母都表达了想抚养孩子的强烈愿望,但都未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长期的家庭纷争,已给小婉造成了明显的心理创伤。
其实,法院要改判抚养权归妈妈并不难,但妈妈会不会又一次把孩子独自扔在老家而自己回上海上班?抚养权如果归爸爸,那孩子是否还会陷入被殴打的境地?我们反复斟酌思索寻找最佳处理方案。
2、希望满天繁星中,有照亮你的那道光
年幼的小婉坐在法庭里画了一幅画,鸟妈妈和鸟爸爸衔来食物一起喂养鸟窝里的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
这是一个内心深处渴望同时拥有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她对爸爸多年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怀有恐惧,不愿意跟爸爸共同生活,但是又深深渴望能同时得到爸爸和妈妈的爱。
父母闹离婚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脆弱,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勇敢。与生俱来的血脉亲情,在孩子的眼里和心里,是那样地真挚难以割舍。
经委托专业机构评估,爸爸妈妈在抚养能力上都有缺陷,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尽快依法确定小婉的合适抚养人。
于是,我们委托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对爸爸妈妈进行了多次的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让他们慢慢放下前尘往事,慢慢懂得,爱一个孩子,不要用武力强迫她,不要用情绪裹挟她,也不要用道德绑架她。平和而真实的爱她就好了,陪她一起面对离散悲欢,陪她一起接受艰难和真相,如她所愿,爱她所爱。
影响孩子最重的,并不是父母的离婚事件本身,而是父母离婚后,是不是能正确对待亲子关系……
3、已结束的故事,未走完的路
这个案件最终的结果,是爸爸妈妈都能自觉调整自我认知,内省自身欠缺,努力纠正已有偏差,并且达成一致意见,让小婉尽快回上海读书,两个人轮流抚养小婉。
更有意义的是,小婉的爸爸妈妈共同表示,在未来陪伴小婉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继续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用各自更好的状态去陪伴小婉以后的人生。
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是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在于,到底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这时不妨考虑第3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
——史蒂芬•柯维
对法官来说,我们明白,判决书上的每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是一位父亲或是一位母亲、一个孩子,我们希望引导每一对通过法院离婚的父母在婚姻关系终结的时候能认识到,离婚是两个人婚姻关系的结束,但,却是孩子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我们希望,正如此案所展示的,我们的引导只是一个起点,离婚后更多的父母们,仍然可以理性选择更多合适的方式,共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身上传递的坚强和爱。
对父母来说,一别两宽后,请比在一起时更爱你们的孩子。离婚是不得已的决定,而这,正是不得已中最好的选择……
会对优秀的文章进行转发。
已知转发文章来源和作者的,我们将注明转发来源和作者。
对于未知来源和作者的,如您是作品原作者请联系我们予以注明。
文章作者如需要删除文章的,也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