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目录制作指引

2025-07-05
制作“证据目录”对于律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工作。不少法院或仲裁院也会提供证据目录的模版,但对于证据目录应当有哪些内容,应当如何制作,实务中莫衷一是。
比如部分法院的模版中,要求在证据目录中注明证据是“原件”还是“复印件”,这一做法,实际上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提交证据时,都是提交证据的复印件,因此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注明提交的证据都是“复印件”,然后庭审时再说明哪些证据有原件,这种做法下,证据目录中标注的“复印件”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另外如果证据目录上注明的是“证据有无原件的真实情况”,对于部分证据原件暂时无法取得的案件,就相当于提前将我方的弱点暴露给了对方。
因此对于证据目录的制作,我们结合实践经验,整理了一份还不甚完善的指引,既是记录办案心得,也是抛砖引玉,欢迎交流、“拍砖”。
一、证据目录制作指导原则与构建思路
(一)证据收集思路
1.原始证据优先原则
证据收集过程中,优先级最高的是案件发生当时的证据,以及能证明要件事实最直接的证据。
2.收集证据的技巧:罗卡交换定律
罗卡交换定律:“凡两个物体接触,必会产生转移现象”,即两个物体在接触时,会带走一些东西,同时也会留下一些东西。‌
假定争议事实存在,分析可能遗留的物理或电子“痕迹”(如签字文件、通信记录)。
(二)证据梳理思路
1.事实导向
以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程序步骤、自然流程为脉络梳理证据。
2.目标导向
(1)在明确当事人诉讼目标的前提下确定请求权基础,并据此为证据排序、分组。
(2)代入合议庭视角,揣摩合议庭可能关注的事实,梳理展示案件审理中的要件(关键)事实,而非全部的事实。
(三)证据目录制作原则
1.简单易用:确保合议庭能快速理解证据结构和我方举证要点。
2.逻辑清晰:整体思路上按照时间顺序或案件审理的要件事实进行排序;若对证据进行分组,则同组证据中,可再根据时间或证明力大小进行排序。
二、证据目录的主要内容
标题、案件信息、证据序号、证据名称、证明内容及证明目的、证据页码、提供人信息及提供时间(见图一)。
图片
(图一)
(一)标题
1.证据清单的标题通常为“证据目录”。
2.二审、再审证据:在证据清单的标题中注明审级,如:二审证据目录、再审证据目录。
3.补充提交的证据:标题应注明“补充”字样及补充次数,例如:补充证据目录(一)。有些案件可能第一次补充证据时无法确定总共会补充几次证据,但为方便后续补充,从第一次提交补充证据开始,就应标明“补充证据目录(一)”,即便最后只提交了这一次补充证据。
4.标题居中设置。
(二)案件信息
1.应当列明案件各方主体信息及简称,以最高院公报案例(2020)最高法民终904号案件为例。
该案中公司简称方式为:北京鼎典泰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鼎典泰富公司”)、鼎典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简称“鼎典投资公司”)。
因合伙企业的名称较长,对于合伙企业的名称设置,参考上述公告案例可简称为:嘉兴泽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嘉兴泽源”)、芜湖华融兴商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华融兴商”)、芜湖华融兴融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华融兴融”)。
2.如制作证据目录时已有案号,应列明案号,可以将案号及证据提交主体列于页眉以作标识。
(三)证据序号
1.证据序号采用小写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应使用Word自动编号系统,避免证据顺序调整之后,未对应调整手动编号,导致出错。
2.补充提交的证据序号,应当接续前一份证据的序号。如:第一次提交的证据目录中,最后一份证据为“证据27”,则补充证据目录中,第一份证据应为“证据28”。
(四)证据名称
1.证据名称应当简洁。为方便使用,通常对于《XX合同》等书证,在证据目录中不添加“《》”,直接写为:XX合同。
2.同类型证据命名形式、逻辑,应保持一致。
3.若某项证据名称较长,且需要被反复引用,可考虑为该证据另拟简称,例如:关于辞任董事、涤除登记事项及催促召开临时股东会的函(简称“辞任函”),后续引述时均直接以“辞任函”指代。
4.“重名”或同名证据:使用编号或者形成时间等特征加以区分。
在对证据进行命名时,可采用“名称+关键特征”的形式。如不同对象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可命名为“微信聊天记录(某某与某某)”;又如数次送达记录,可命名为“发函邮寄底单及送达记录(XX年XX月XX日)”;再如企业公示信息,可命名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XX公司)”。
5.往来函件、邮件在命名时须注明寄件人与收件人,如“电子邮件及其附件(原告代理律师致被告监事刘XX)”。
(五)证明内容及证明目的
一般来说,证据目录该项下应当具备以下三点内容:
1.证据来源
(1)注明证据来源便于合议庭及诉讼相对方通过注明的取得方式查证核实证据的合法性及真实性,节约校核证据的时间,提高庭审效率。
(2)实务中常见的证据材料,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各方都非常清楚其来源,故无需阐明该证据来源。
(3)网上查询形成的证据,在制作证据文件时应有意识地保留证据来源标识,如打印网页界面的网址、下载时间等信息。
2.证据内容
简要阐明对应证据与案情相关联的客观事实情节,所谓“相关联”,即所阐明的事实须能够独立或与其他证据结合以支持我方诉请或主张,切忌事无巨细地列明一切信息,此种做法容易让庭审丢失“重点”,同时应保证对证据内容的描述基本客观。
3.证明目的(对象)
(1)在阐述证明目的时,应注明“证明”二字以起到提示作用。
(2)撰写证明目的的理念与证明内容相近,但“证明目的”是服务于诉讼请求或答辩主张的,因此证明目的应围绕主张展开;同时,应保证证明目的是一般社会人能够通过证据内容自然而然推断出的结论。
(3)如若证明过程需结合其他证据,可采用“结合证据1”,“结合证据1、12”或“结合证据1-3”的形式引用其他证据。
(4)原则上每一份证据对应一个证明对象。如果多份证据证明同一证明对象的,可以在证据目录的Word表格中,合并多项证据的“证明对象”并注明所合并的证据共同证明的事实。
4.其他注意事项
(1)在撰写该栏目内容时,力求简洁清晰,与案件无关(或是与主张无关)的事实、目的无需赘述。
内容的呈现要代入合议庭视角,证据编排及描述上应参照叙事顺序,适当增加案情前因后果。
总之,应当详略得当,确保浏览该证据目录后能够了解案情,并推导出待证明事项。
(2)若当事人、案外人具备与待证事实有关的特定身份,应在第一次提及该主体时进行介绍,后续可以省略。
(3)证明内容及证明目的中如存在引用其他证据的情况,应当在制作过程中予以高亮标识,最后定稿时注意检查引用的证据是否因序号变动、名称改动而需要对应调整。
(六)证据页码
1.证据页码应当在证据目录定稿后统一编码,如未定稿之前就编码,一旦后续证据增减,将会无端增加工作量。
2.证据页码的编码形式可采用“证据页码:第X页”的命名形式,设置字体为“微软雅黑 粗体”,大小为“11”,居中编于页脚。
3.统一编排页码后应逐一检查每一页页码是否清晰可见,如遇页面中页码与证据材料内容重叠导致页码不清晰或证据内容被覆盖的情况,应使用PDF软件的编辑功能,单独调整该页面中的页码位置。(见图二,页码与证据内容重合,需单独调整页码位置)
图片
(图二)
4.页码编排:编写页码时,首先将每份证据第一页予以标识,然后回过头来编写证据页码范围:
第一轮记录每份证据第一页所在的页码。(见图三)
图片
(图三)
第二轮,根据证据之间的顺承关系,计算并编写完整证据页码。(见图四)  
图片
(图四)
(七)提供人信息及提供时间
提供人信息、代理人信息及日期信息应统一右对齐编排于证据目录表下方,为使页面美观,姓名、机构名称信息应居中于所划定的下划线。
三、证据目录制作规范与提交要求
(一)证据目录字号标准
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表格内文字:宋体,五号
表格之外的文字(如各方主体地位信息,提交人、日期):宋体,小四。
(二)如证据繁多,应将证据分组编排,分组应保证证据目录简单易用。可依据某一共同证明目的编排相关证据材料,也可依据某项事实编排相关联的证据。
可通过将分组栏内字体加粗,填充背景色等方式突显分组栏。分组栏应当总结该组项下证据材料拟证明的事实及证明目的。
复杂的分组体系,组别名称可采用“第x组 关于xxx的证据”的命名形式,简单的分组体系无须为分组命名,直接描述该组证据拟证明的对象即可。
示例如下(见图五):
图片
(图五)
(三)同一份证据要重复使用
证据目录中同一份证据要重复使用的,应注意:其一,确定有无重复使用的必要;其二,同一份证据,即便在重复使用时,也不应改变证据名称;其三,若需重复使用的证据页数不多,可另作为一份证据合并入完整证据;若需重复使用的证据页数较多(比如数百页),则只在证据清单中另行列明,但不宜再重复提交。
(四)同类证据拆分
原则上,同类证据应当都拆分为单独的证据,比如案件中存在五份邮寄记录,应当作为五份证据提交,而不是作为一份证据提交。这样做的好处是,如五份邮寄记录中,有一份邮寄记录存在问题,也只是影响该份证据的认定,不会影响全部五份证据的认定。但如果存在同类的十几份邮寄记录,且该邮寄记录并非案件核心证据,为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合并作为一份证据提交。
(五)最终提交的证据材料应统一合并为一份PDF文件。
(六)校对
证据目录制作完成后,应双面打印成纸质版本另行校核,检查错别字,通读并完善表述,力求精简明晰、逻辑通畅,无歧义、语病及难以理解的语句;检查目录页码与拟提交证据实际页码是否一致,页码是否清晰;检查是否存在因证据序号调整而产生的证据引用错误。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法律建议,欢迎交流。


阅读0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