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绪源庭长与陈炳红法官将双方当事人召集至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室,展开了一场兼具法理与情理的调解攻坚。法官首先以证据链直击核心:现场出示《购销合同》原件、货物签收送货单及银行转账流水,逐项核对交货数量、已付货款与欠款差额,通过清晰的数字明细还原交易事实,让被告对欠款金额无可辩驳。
接着从法律风险与商业信用双重维度进行利弊剖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拖欠货款经司法程序确认后,若拒不履行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企业不仅无法正常贷款融资,法定代表人的高消费行为也会受限,甚至影响招投标资格。”这番释明直击被告企业经营痛点,使其意识到违约后果的严重性。
针对双方的现实困境,法官提出“货物抵偿+分期还款”的柔性解决方案:“考虑到被告目前的资金周转压力,可将仓库内尚未裁剪的25万元布料及已加工完成的55万元成衣先行抵偿,这既能让原告尽快挽回部分损失,也避免货物长期积压贬值;剩余92万多元的货款分期支付。”该方案特别强调:“法院将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若被告逾期未付,原告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无需重新起诉。”
最终,被告在法官专业的法律分析与灵活的解决方案引导下,同意将价值80万元的货物按品类、规格逐项列明于《货物抵偿清单》,由双方签字确认后移交原告;剩余货款的分期支付计划也以书面协议形式固定,法院当场完成司法确认程序,为这份调解协议赋予了强制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