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律师做内容,总想着我得想明白了再开始。
我要不要做婚姻家事?是不是专注公司合规?我的人设是温柔姐姐型,还是专业辩手型?我的客户群体,是老板?二婚女性?留学生家长?
这些问题当然重要,但如果你指望靠想明白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注定走不远。因为IP定位这件事,不是靠闭门造车就能得出答案的。
真实的顺序是:你先做,做了之后,根据数据和市场反馈,不断修正。
你以为会爆的内容,可能没人搭理;你精心准备的婚姻普法系列,被老板群体疯狂点赞;你定位在广州,结果粉丝全是长三角用户。
这才是做律师自媒体的常态。不是你设想一个完美人设,用户就照着剧本来,而是你得用100条内容、100次失败,去换一个真正属于你的方向。
律师这个行业,对准备有一种执念。
做案子前要列清思路、写完法律意见书才接触客户,写诉状前要整理完全部证据。但是做内容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
很多律师做号失败,不是没能力,而是把自媒体当成案件来做,非要写清选题报告、品牌调性、内容规划,反而什么都没发出来。
但内容是动态的,它的唯一指导原则是:试错。
不是你认为什么有用就有用,而是数据告诉你:什么是真正被看见、被记住、被需要的。
你以为劳动法能吸引小老板,结果老板更关心如何不违法裁员;
你做婚姻继承的视频,结果点赞最多的是婚前房产怎么防止对方分割;
你讲公司股权设计逻辑,发现后台全是离婚当事人在私信问老公转让股权是不是为了转移财产。
这些反馈告诉你:你理解的客户需求,和他们真实的关注点,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做内容不是为了证明你多专业,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把自以为是调成用户视角。
律师的另一个误区是:等。等流量来了,等客户留言了,等数据多一点、样本完整一点再分析。
但账号起号初期,就是没有人看,没有人留言,平台不给流量,你又不是明星律师,一发就出圈,怎么办?
这时候,你就要学会主动制造反馈。
比如,把视频转发给老同事、法律圈朋友、以前的客户、甚至爸妈,让他们提意见。
有没有说清楚?有没有逻辑问题?有没有人设上的偏差?有没有想点进去、转发的冲动?
哪怕他们不是精准用户,也比你一个人自嗨强。
最怕的是,一边憋着劲拍视频,一边沉迷在我感觉挺好+平台不给流量的怪圈里。你不是没有反馈,是根本没创造机会听到别人真实的看法。
这点对于律师尤其重要。
因为我们说话习惯了论证、结论、结构,但在内容表达里,这些可能是压迫感、距离感,甚至让普通观众觉得你是在端着。
你自己不觉得,是因为你没有机会听到非法律人的感受。
所以,别幻想靠冷启动精准定位,先用非规模数据逼自己走出象牙塔,才是关键第一步。
很多律师做内容做到第三周就放弃了,理由很统一:
“我连发一个月了,粉丝才涨几十个,客户一个没来。”
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对自媒体最大误解:你以为它的成果是线性的,像年终考核那样,每周进一点,月月有回报;但事实是,它是非线性爆发的,不是慢慢来客户,而是忽然某天你就被看见了。
你可能发了29条视频都反响平平,第30条突然爆了,成了你所有案源的转折点;
你可能在无人问津中写了18篇文章,第19篇文章被行业大V转发,瞬间成为你专业认知的背书。
这种临界点爆发的特性,决定了一个核心能力:你要能熬得住没反馈的阶段。
律师本质是结果导向型职业,很难忍受做了一件事半个月没效果。但做IP,是概率游戏,是复利结构,是信任沉淀,你不能靠即时反馈评估它,而要靠能不能熬到下一个反馈。
不被看见的时候,你能不能还愿意不断表达?能不能调内容、修剪人设、优化互动?
真正把律师IP做出来的人,都是在无人喝彩的时刻,耐住了寂寞,也接受了自己此前判断错了。
我们说“不能承受失败的痛,就别做自媒体”,不是劝退,而是提醒你:
这件事,从来就不是一条凭空想出来的路径,而是一套靠市场校正的过程。
做律师内容,不是为了取悦平台算法,也不是为了假装人人都能年入百万,而是为了你有机会,把专业能力、表达风格、行业认知,变成一个真正有积累的信任资产。
但你必须先跨过那道坎:
没人理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下去?播放量没起色时,你有没有从数据和人群里提取方向的能力?做了三周没人转化时,你愿不愿意把内容发给10个朋友,听听真话?
你不是内容不行,你只是太快放弃了试错。
所以别再追问我该怎么定位这种虚问题了。你应该问的是:我有没有为失败准备一套反馈机制?有没有跑完100条内容的心理预期?
IP做出来,是看不见的沉淀一天天积累出来的,不是靠一次运气砸中天花板。你得承受失败,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