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次劝说和挽救无果后,周女士最终选择了结束这段婚姻。
然而,离婚过程并不顺利,其中最大的争议点便是那套由周老伯夫妇出资首付、登记在女儿和女婿两人名下的婚房。
根据法律规定,这套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尽管女婿王某在婚姻中存在明显的挥霍行为,对家庭破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分割财产时,他仍然有权主张自己的份额。
最终,虽然法院认定王某存在重大过错,判决周女士分得房屋75%的份额,王某仅得25%。
但老两口依然感到痛心疾首——他们辛苦攒下的钱,最终还是有一部分流入了一个几乎毁掉他们女儿家庭的人手中。
这场风波过后,周老伯在中华遗嘱库进行咨询时痛心地表示:“我们给女儿的钱和房子,本是想让她过得好一点。要是早知道会这样,当初说什么也得留个心眼,想个办法别让这份家当被不相干的人分了去啊!”
这番感慨,道出了无数出资帮衬子女的老人共同的心声与忧虑。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遗嘱库广州越秀分库项目负责人范仲权在分析此类案例时指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房价高企,“六个钱包”凑首付的现象愈发普遍。
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无论是全额还是部分出资,只要房产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法律上通常即被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这意味着,一旦子女婚姻发生变故而需要分割财产时,父母的毕生积蓄很可能被其并不认可的“外人”分走一部分,正如周老伯一家的遭遇。
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财富传承风险,我们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签订《赠与协议》,明确财产“个人属性”,这是最直接、效力最明确的方法。当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或进行其他大额资助时,可以与子女及其配偶共同签订一份书面的 《赠与协议》 。
父母还可以通过提前订立遗嘱的方式,明确其出资部分或特定财产的归属,设立俗称的“防女婿/儿媳条款”。
这并不是要对子女的配偶抱有偏见或恶意,而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财产规划,旨在保障家族财富的定向传承,避免因子女婚姻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财产外流。
具体而言,在赠与协议或遗嘱中,父母可以明确指定其名下特定财产(如存款、房产份额等),或其为子女出资购买的财产中属于其出资的部分,仅由自己的子女一人继承,明确排除其配偶的共有权利。
这种安排的法律依据在于,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遗嘱人可以依法通过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通过精确的遗嘱表述,可以将特定财产明确为子女的个人财产,而非其夫妻共同财产。
范仲权进一步解释道,这种财产规划并非不近人情,而是一种理性负责的家族财富管理方式。
它不仅能有效防范因子女婚变导致的财产分割风险,也能避免因子女债务、不当挥霍等情形对家族财富造成侵蚀。
更重要的是,它确保了父母的爱与心血能够精准地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并惠及孙辈,实现代际之间的有序传承。
“订立一份严谨、合法的遗嘱,就像为家族财富穿上了一件‘防护衣’。”
范仲权强调,“它不是在制造家庭矛盾,恰恰相反,它是在明晰财产归属,从根本上减少未来可能发生的家庭纠纷。
对于许多像周老伯这样倾尽所有帮助子女的老人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财务安全措施。”
除了房产,父母在子女婚后进行的大额现金赠与、车辆购买、股权投资等,同样面临类似的财产混同风险。
通过遗嘱或赠与协议进行事先约定,是保障财产定向传承的有效法律工具。
周老伯一家的遭遇,给许多类似情况的家庭敲响了警钟。
它告诉我们,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支持固然无私,但在财产安排上也需要智慧和远见。
在情感支持的同时,通过法律认可的正式文件对财产归属进行清晰规划,是对子女更深层次的爱护,也是对自身劳动成果的尊重与负责。
中华遗嘱库呼吁广大老年朋友,应当摒弃“立遗嘱不吉利”的传统观念,树立积极的遗嘱规划意识。
提前咨询专业机构,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遗嘱方案,才能确保无论未来发生何种变化,家族的财富与关爱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全、顺畅地传承给想要关爱的人,让亲情不再因财产纠纷而蒙上阴影。